結婚後我從「偽主婦」變成了「真煮婦」,生活上沒什麼大改變,唯一變的是身份證從(L)變成了(B),不少朋友知道我是"全職煮婦"時,常常疑惑的問我:

在家沒工作,不無聊嗎? 

在家沒工作,那你時間怎麼分配運用?

很多人似乎都覺得,沒工作就等於「沒事做」,沒工作就等於「無聊、時間多、生活沒重心.....」...唉~

今年在臉書上和一位老師朋友(英國人)聊天,我在英國的語言學校裡認識她,該年期滿後學校決定不續聘她,後來她跑到科威特去教書(一年一聘),我在此不評論她的英語教學,因為那不是故事的重點。她除了有英語教學的碩士學、經歷資格外,做得一手極佳的「手工卡片」,可以說她工作賺來的錢如果不是花在旅行上,就幾乎全部花在手工卡片的材料及工具上了,我認識她的時候,就曾看過她的"完成品卡片冊"厚厚一大本,夾袋裡滿滿是她的心血結晶,卡片樣式精美,款示及風格既典雅又大方,我當初就建議過她,應該找個網路平台做販賣,總不能一直在卡片的材料及工具上燒錢,至少把製作好的卡片先賣掉,才有資金及本錢再繼續這花錢的"休閒嗜好"。

2年半後在臉書上偶遇,互換彼此近況後,她對我結婚沒通知一事,似乎有些不快,不快是因為她就沒法子寄她親手製做的結婚賀卡給我了。我笑笑感到一絲歉意,也感謝朋友總用他們的方式,來祝福我。閒聊幾句後,她似乎完全沒什麼變,一樣猛花錢買材料、製作卡片,但是絲毫沒有任何販賣卡片的出路及平台。我再一次建議她在當地(科威特)找不到買家的話,至少在英國找個拍賣平台來賣她"屯積"在家裡的卡片總沒問題吧!

幾句話討論後,她回應:「要不你幫我在瑞士販賣卡片,好不好? 在英國我找不到人幫我處理,反正妳又沒工作,有的是時間!

最後兩句話,是主婦的地雷!(好,也許不是所有的主婦,是我的地雷!),我其實有點驚訝這位朋友覺得我「反正沒工作,有的是時間」,就算真的有的是時間,一個我連結婚也沒有通知的朋友,這種交情我為何要把「我的時間」給妳?時間是我自己的,我愛幹嘛就幹嘛,實際上沒有跟別人交待的必要性,但是顯然跨過界的不僅止台灣人。

不要說朋友了,Stefan之前偶爾也會誤踩地雷,他其實不知道,平常日他出門上班後,我一個人在家到底都在做些什麼?看他誤踩地雷,要不他被引爆的彈火波及,就是我心裡不爽要自我修練忍功,後來索性找個時機,和他解釋說明我的作習及地雷: 

不要因為一個人沒有"正職"的工作,就理所當然的認為該人有的是時間,然後覺得該人抽出一點時間:跑個腿、幫個小忙...有何不可? 呿! 

我沒有正職工作,但是生活有重心-學德語。該重心凌駕於所有其他事情之上,學校課程上到去年底結束後(B2),今年開始用網路自學自修德語,所以每天有2~3小時的德語自學時間(週間運作,週末休息),這任務為最優先!也最重要,家事、採購、運動、社交活動...等等,通通都排在德語進度完成後,才會輪得到它們,所以每天早餐後,就開始上網聽課程、做筆記、寫習題、核對答案。

除了德語,其他時間則主要分配在運動、家事、採購上頭,每個人對待家務的"標準"不一樣,舉個例子:Stefan常常會一臉誇張的說:「為什麼要拖地,明明就還很乾淨!」他眼力極好,但顯然「灰塵」不在他的視力範圍內(根本視若無睹!),我想偷懶三個月才吸地一次,他老兄大概也不覺得家裡那裡有變髒。

家務於我是一種「魔鬼藏在細節裡」的工作,沒有考績、沒有掌聲,有時候甚至沒有觀眾,Stefan問過我幾次:「你樂在家務中嗎?你做家事時是情願或是不情願的心情呢?」撇開烹飪這件工作之外,其實我也不甚清楚自己到底算是喜歡或不喜歡做家務? 我總覺得這不是義務或權利,而是一種責任;長大了就該「自己擦屁股」天經地義般的責任,當然每個人承擔責任的方法都不同。我有個單身的朋友M極喜愛烹飪,但是工作常常忙到沒時間做家事,但是家裡沒打掃他自己也受不了。所以後來索性請人每週到家裡打掃2~3小時,他讚不絕口的形容清潔人員的專業、快速及效率,連衣服都燙得又快又筆挺。他覺得每個月固定支出的該筆費用,花得太值得了,若真要M自己動手,他說自己需要兩~三倍的時間才有相同的結果。

在歐洲住得愈久,愈不喜歡和人交談時聽到對方發表概論如:「所以歐洲人都如何、如何.........美國人都這樣、這樣.........亞洲人都怎樣、怎樣.....」這種概論分類歸納的句型,就像聽到「歐洲人都以麵包為主食的吧!?」我心想:對,也不對,一打算解釋時,發現對方只是想發表自己的觀察心得,壓根沒打算和你討論或聽聽你意見的意思,我就懶得花腦筋及時間和這種人繼續談下去了,沒有必要解釋,因為對方根本不在乎你的想法,他只是想講出自己的理解罷了。(反正對方要怎麼理解也不干我的事,攤手)

真問我在歐洲及亞洲生活的最大差異? 食衣住行這些都只是形於外的差異,看不見卻實際影響行為的文化差異呢? 有,「個體感」。在這裡生活,我更明顯的感受到「自我」,很多人會把個體性,理解成自私及自利,我反而覺得發表這些言論的人,是否應該想想自己或許才是那自私又自利的傢伙。

有一回S弟弟打算在他的租屋處開BBQ派對,他事先詢問過我是否有空去幫忙(煮食、服務),他打算該晚付我200元瑞郎的薪水。我後來實在抽不出時間去幫忙,因為隔天有個園藝課程。但是這件事讓我開始思考-時間是我的,我有權決定怎麼運用,別人需要我的時間時,理當有所付出才是。撇開S弟弟這個例子,在伯恩時,每次只要我幫忙家務之後,S媽媽總是會謝謝我的協助;她老是三不五時買些東西送我(圍巾、飾品),每次回伯恩時,我也總是大包小包的帶零食、新商品回家當伴手禮,「有來有往的互相感激彼此的時間及精力付出」,應該可以用來形容我和S媽媽的互動情況。

今年七月中,有個台灣網友C(對啦!Chen就是在說你!)開始透過網路和我聯繫,因為他和朋友即將前來瑞士自助旅遊(寫到這裡時,他們已經即將結束旅程返台),所以C有很多問題想要請教!(我心想,背包客棧裡文章那麼多,爬完也就夠了,Google大神也在那裡,是還有什麼問題找不到答案要問?)C從訂旅館、換匯開始,一路連行程表PDF也傳送過來(要我幫他看一下行程順不順!)、他和旅館連絡的信件也傳給我看,要我幫點小忙;光臉書上討論就達到兩千五百多則訊息!

老實說,我當初心想:「老娘又不是開旅行社接導遊工作有錢賺,也不是外交部領國家薪水!」幹嘛整晚坐在電腦前像旅行社(比旅行社還好用!)一樣回答接連不斷的問題!」連Stefan對C的這種行為模式也嘖嘖稱奇!(要不是Stefan週間要上班,他大概也很想見見C本人吧!)但是只能說C的運氣不錯,雖然他發問的問題有時候有點自目,但是我最近佛心來著,晚上不忙也有空閒,不介意回答幾千條問題,所以C上大夜班時就繼續發問,我也就盡可能的回答。

出發前一個月,C有感這一個半月以來,問東問西的確很打擾我,所以開口問我:「有什麼想要的台灣物產,請盡量開口!沒問題,我會處理!」(最後一句,好像酒店圍事齁),其實我壓根就沒想過要C送什麼東西,畢竟人家來瑞士旅遊走他們的行程,我在瑞士過我的生活,根本不會有任何交集的,但是他繼續試探我的喜好,打算把伴手禮留在伯恩飯店,任何時候只要我有空回伯恩時,再去領取即可。後來我轉念一想,既然C行李很空,那不如不要浪費機票錢,幫我買東西扛過來好了,到時候再付C換匯後的瑞郎,所以我開始下單Lativ的衣服(13件)、博客來的書(深夜食堂3本)、護踝(2雙)....等等,買到殺紅了眼,下單下到Stefan笑著問我:「你是因為C一直搔擾你,所以現在換你搔擾回去嗎?還滿公平的嘛」

後來和C約定在他們抵達伯恩時見上一面(這時候C已經扛著我的採購品在瑞士旅遊10天了),見了面才知道C還另外帶了本頗具份量的「培梅名菜精選」食譜書來送我。當晚返回巴塞爾後,Stefan看到滿桌子的採購品時,也一臉驚訝!Stefan先是眉頭一皺想:「我老婆會不會太麻煩別人了?!」他繼而一想:「啊,不會,C出發前,我老婆幾乎每晚都待在電腦桌前回答問題耶!」

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寶貴的,當你意識到別人的時間也是寶貴的同時,很多要求或請託就請你三思而後行吧,不然花錢買專業也是一個方法。

我最近很認真的想,是否該把C和我的問答訊息,彙整寫成一篇「瑞士旅行Q&A」,但是心想:「算了,我又不是開旅行社的XD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9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