住台灣時,少數會買的二手商品是書及銀飾(網拍居多),生活裡罕得使用二手物品,小時候當然會接收二手衣物來穿,可惜後來長得個頭高,肩又寬,就算想撿二手衣物也愈來愈有難度。

待在英國初期,舊貨商裡琳琅滿目的商品,逛得我開心又好奇,每回發現從沒見過的玩意時,眼睛盯著仔細瞧、腦袋則一直轉,試圖找出它的用途為何,真猜不透就請教舊貨商老闆,這些老闆們多半都樂意解釋物品用途及如何使用,老闆們有空有閒時,連年代及商品背後的故事都能娓娓道來。不聽故事還好,一旦知道手中玩意們的故事來歷及年份時,真是令人捨不得放回架上去,還好我一介窮學生,吃飯錢有,偶爾觀光旅行預算也夠,真要從口袋裡把錢掏出來買這些小玩意,得先打開24個結才行。(話是這樣講,事實上還是買了不少玩意,而且最後捐掉一堆衣服後順利一起運回台灣了)

逛舊貨商的習慣就此「正式養成」,我愛逛舊貨商的程度屬於嗜好及休閒,但Stefan把逛舊貨當成生活的重心之一。還好瑞士的Brocki(舊貨商/瑞士德語)也算不少,正規的舊貨商逛得不過癮時,還可以上網查查鄰近城鎮那裡有週末特別的跳蚤市場可以挖寶。

二年前剛搬來Basel,空蕩蕩的屋子連吃飯的餐桌也沒有,Stefan在傢俱及擺設規畫這一塊,有他職業性向上的龜毛及堅持,我則屬於實用及簡單設計為導向的購物者,要從舊貨商裡找到能讓兩人都滿意的傢俱,這真的只能靠緣份及機運了,所以初期每逢週末就盡量逛、努力逛、用力的逛(說是Brockis趕場也不為過/逛到每回一聽到Brocki就想翻白眼),Stefan平素下班回家也上網努力搜尋網路上的二手傢俱。

二手物品及舊貨一件件進駐家裡:餐桌、矮櫃、書架、畫、畫框、桌椅、書櫃、衣櫥......。家裡幾乎全數傢俱或擺設都是兩人討論過後才決定帶回家,前陣子噗浪裡在討論每人喜歡的室內風格,我想我家應該算是"頂樓舊貨風"吧XD。

常常在想"品味"是什麼?尤其當今品味常常和消費(能力)綁在一起,逛舊貨商時,常常會看到令人匪夷所思的東西,即便免費也不願意把那玩意擺進家裡的任何一個角落。但那是大規模消費時代的產物及結果,有些做工精緻的老東西,以現今的眼光來評鑑既不方便操作也不實用,但是那東西上頭的歷史感及存在感,讓人看見了時代的變遷。Stefan覺得買東西就應該買"經典",我問過他什麼才是經典?如何評斷這是經典而不是潮流?建築很容易給出何謂經典的答案,但是用在傢俱及家庭小物上很難給出明確的答案。

Stefan喜歡有設計感、簡單、結實且強壯的材質,尤其偏好整片原木的傢俱,而且最好帶點舊舊的"使用感",新到發亮、抛光的商品都不是他的菜,要符合這些條件到傢俱行裡也找得到,但是隨便一張他相中的桌子可能就要花半個月薪水的代價去買,所以舊貨商成為最佳的尋寶地,找到"對"的舊貨商,你就有很大的機會買到名師設計、好品質、簡單的物品;而且付出的價格相對和市場新品一比便宜許多(但是如果真的是名師經典商品,你還是要付出一筆不小的代價)

我推崇「東西少」才是收納的王道!所以兩人逛舊貨時,我多半扮演用凌厲眼神傳送:「快把那個手工木製蛇頭給我放回架上去!」的角色,我自己愛逛更甚於愛買。逛舊貨讓我們兩人對彼此喜好及品味有更深入的認識及了解,家由兩個人組成,難免各有喜好上的差異,他喜歡手工擺設怪玩意礦石海報油畫,我則喜歡陶盆水彩舊書及廚房小物。客廳一角展示他遊歷各地時,帶回家的紀念品,每樣物品背後都有個故事可以聽。我常戲稱那個角落是Stefan的博物館,他永無止盡的收藏狂熱都在那裡盡情展現,廚房則是我的地盤,Stefan除了Kuhn Rikon外,現在也知道WMF、cast iron、Staub、Le creuset、Lodge......,而我也從他那裡學了Philippe Starck、Mackintosh、Eames是什麼? 

上週六Stefan加班後回家前抽空又跑去逛了舊貨商,然後迫不急待的回家跟我報告他發現的舊貨,傍晚關門前兩人再度殺回舊貨舖,店裡靠近地板的層架上,擺了一只24cm的Le Creuset經典橘燉鍋,鍋身上有一層淺淺陳年油垢,內層鍋底裡有一道淺淺的裂紋,Stefan知道我一直在留意燉鍋,也知道我心目中的燉鍋第一名是Staub!(汲水釘及鍋蓋設計),我也沒有迫切的需要燉鍋,少有食譜真需要燉鍋才能搞定。想買Staub只是因為想做油封鴨/油封雞(瓦斯爐其實也可以做啦,但是懶煮婦不想顧爐火只想設定鬧鐘做菜XD)

考慮5分鐘後(時間也不夠考慮太久,因為人家五點要關門了,此時5點7分了!),就把燉鍋帶回家了,因為Stefan的一句:「這樣你以後買了Staub之後,才可以做比較!!」(此話由一個味覺遲鈍的人來講,其實很沒有說服力,但是我腦波弱還是假裝被說服了)另一個理由是我也想買個將來露營時可以直接往烤架上一擺的燉鍋!要我拿貴鬆鬆的燉鍋可能會心痛,還有什麼比二手燉鍋更適合拿來豪邁的使用。

花5分鐘買回家的鍋子,我倒是花了兩天時間才洗淨到自己滿意。熱水先把陳年油垢泡軟後,裡裡外外又刷又搓好幾回,後來小蘇打粉上場,整鍋幾乎滿蓋的熱水燒熱後,加進一大匙的蘇打粉。水冷卻後再刷洗一回(這蘇打粉水也可以再利用:拿來刷馬桶/洗遭茶或咖啡染色的茶壺/有食物痕跡的不銹鋼鍋內層...妳最近剛好想洗什麼就通通拿來洗洗刷刷)

今天Stefan看了鍋子一眼後抱怨:「妳為什麼把鍋子洗到發亮了,這樣一點都沒有舊貨的感覺了!!。」

你想太多!!Le creuset這公司在1970年代才開始大量使用現今的商標,這只鍋子的鍋蓋上連Le creuset字樣也沒有,要打開瞧鍋蓋內側才會有Le creuset及Made in France 字樣,這就是舊貨的最佳證據了!

IMG_9826.JPG

IMG_9830.JPG

IMG_9831.JPG

淺淺的裂縫在這裡!

IMG_9832.JPG  

至於最重要的疑問:「妳花多少錢買到這鍋子啊?」

答案是:「25元瑞郎」(約台幣780元)

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:「瑞士brocki去那裡找?那裡有得逛?」

答案是:「請點我」(這是一份全瑞士境內的Brocki清單一覽表,有些屬於公益或半公益性質)

以我自己的經驗及心得,一般以慈善或公益為主的舊貨商,我罕得能找到什麼非買不可的逸品,但是如果只是想添購些生活消耗用品(鍋碗瓢盆/尤其家有幼兒,需要打破不心疼的器具或杯盤)倒不難找到;真正想從滿坑滿谷的舊貨裡挖到寶,從私人經營的舊貨商裡更容易些,機率也較高。

所以再追加一份Local.ch的Basel Brockis一覽表給大家參考: 挖寶請點我 (居住其他省份的,就請自己動動手改地名了)

我的鍋子在這家找到:Glubos Brockenbude Verein Kreislauf

註明:舊貨商品狀況當然不若新品,損傷、傷痕、陳舊感再所難免,但是有人就是愛那舊舊的陳年感,舊貨商逛得愈多愈久,才能逐漸累積出一些自己的眼光及鑑識能力。自己逛舊貨至今,小小累積了一些心得及經驗,很多東西乍見新奇又有趣,價格也不高昂,但是我是很理性派的購物者,不需要、用不到、和家裡的風格不搭、不耐看的東西,通通都會被我放回架上,留給下個有緣人買回家;不要因為便宜或只是喜歡,就把它帶回家。小東西價值不高輕易帶回家,很容易幾年之後,換你需要把自己家裡的東西清一清擺到跳蚤市場上去賣了。

以上,祝大家挖寶順利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9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