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日在雪地裡摔了幾回,週一醒來時簡直是躺在床上動彈不得,當下有種"唉!我還是繼續睡不要醒過來好了"的感覺。連Stefan都不曾見識我病成這模樣,他一連三天都悄悄的鬧鐘一響就立刻起身著衣閃出臥室,出門前還用保暖杯泡好咳嗽茶送來床邊。(註1)

這三天身體病奄奄的,白天到中午都還好,頂多乾咳幾聲,愈晚則全身愈不對勁,愈晚頭愈痛、還有肩頸痛、愈咳也愈頻繁。前兩天夜間還畏寒,即便躺在羽絨被裡老半天還是一直喊冷,Stefan摸摸我的手臂,他完全不解:「明明妳已經全身熱呼呼的,怎會一直喊冷?」而且被窩裡的我還會睡到全身冒汗。(簡直就是羽絨被三溫暖)

難得有角色互換的情況,換他照顧我。不過病歸病,胃口還是不錯,也有心思下廚。今天還做了德國酸菜版的虎咬豬(刈包、割包)

Stefan回家看到廚房裡的四個鍋子(註2),他好奇的問:「這是什麼」

我回:「台灣版漢堡...」

結果他咬了幾口後開口了:「有拍照存檔嗎?我想要放在菜單裡」(顯示為菜單愈來愈厚了)->直逼KTV點歌本。

我廚櫃裡頭沒有中式酸菜,所以臨機應變拿出德式酸菜來充數,滋味也不賴。

剛搬來瑞士時,自己上市場多半選購自己"熟悉"的蔬菜,但是住了將近兩年下來,菜籃子裡台灣少見的歐洲蔬菜比例愈來愈高,所以打算寫些自己和這些「洋菜洋果」的煮食經驗,除了自己可以紀錄食譜外,也讓初來乍到瑞士或歐洲的人可以作為參考,上市場時可以多嘗試些不同的蔬果。

既然要介紹就從我最喜歡的顏色開始:Der Rotkohl紫甘藍(紫高麗),根據wiki的解釋,這些乍看下顏色差異頗大的甘藍菜家族(綠、紅、紫),其實是因為種植土壤的酸鹼度差異,而讓植物自然長成這些不同的顏色。酸性土壤種出紅甘藍,中性則是紫甘藍,而鹹性則偏綠黃色的甘藍。所以如果料理時想保持紫甘藍原本的漂亮顏色時,泰半的食譜都會加醋或酸性食材來保持美麗的的紫紅色,不喜歡酸味而調整食譜的話,那就要接受菜煮一煮會變藍色的可能。(不是黑心菜,而是酸鹼度改變的情況)

這種甘藍和台灣常常包入水餃餡內或清炒的甘藍菜口感不大一樣,葉與葉之間的間隙十分緊密紮實,擺砧板上一下刀就會明白,所以下刀前記得刀要磨銳利些。甘藍生吃或煮食都不錯,買一顆回家也可以變換很多種吃法。

IMG_4411

示範配菜:紫甘藍沙拉(非常簡單的一道沙拉)

食材:紫甘藍約400g/新鮮柳橙汁 50cc/香草沙拉醋3大匙/橄欖油或沙拉用油1大匙/鹽及黑胡椒適量

(1)紫甘藍洗淨後切細絲進沙拉盆裡 備用

(2)新鮮柳橙汁50cc + 三大匙的香草醋  (沒有的話用白酒醋或任何你有的沙拉醋都可以) 倒入小鍋內煮開後,添加適量鹽及黑胡椒  放涼備用

食用前10分鐘將(2)加進(1)裡,再加入橄欖油一大匙,"攪拌均勻"後,時間到即可上桌。

Tipp:因為食材很簡單,所以老話一句食材品質愈好則愈美味,我多半都是直接拿柳橙現場搾汁煮沙拉醬(一顆多半剛剛好50cc),滋味和濃縮還原的果汁一比就是不太一樣。

至於背景的主菜豬肋排為什麼那麼黑?!因為那是用壁爐炭火烤出來的。

 IMG_4416

示範配菜:德式酸菜 虎咬豬

食材:紫甘藍300g/德式酸菜即食包150g上下/奶油或沙拉油少許/洋蔥切丁/鹽及黑胡椒少許/水 適量

熱鍋下奶油或炒菜油,油熱後下洋蔥炒軟,接著下紫甘藍炒軟,續加鹽及黑胡椒 調味,接著加水(不用多到蓋過蔬菜,大概可以在鍋底看到水量即可)加蓋中小火煮。煮到你要的程度後,再將酸菜即食包下鍋。

Tipp:德式酸菜口感又酸又鹹,滋味及口感也和中式酸菜不同,但是去油解膩的作用一樣,所以我多半將酸菜的水份擠得很乾才下鍋,偶而還會先取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,用水先洗過再擠乾下鍋。這樣可以自己調整酸度及鹹度又不用擔心酸菜太少不夠味。

所以喜食酸的就自己調整酸菜的份量,酸菜加得多,鹽就可以省略或減量。

歹勢介紹的是紫甘藍,但是肉好像更搶鏡頭。

另外講到這肉,是用壓力鍋煮的,醬色沒有上得很深,但是倒是該爛的都爛光光了。(好爛的形容)

IMG_4420  

註1:我一連二天都被這樣熱茶侍候,雖然咳到腹肌都出現了,但是還是很開心,我訓練了兩年後,Stefan終於會照顧病人了。(感動)

註2:四個鍋子分別是:兩鍋負責蒸熟刈包,一鍋五花肉,一鍋德式酸菜。

 

以上,下回來介紹一下茶,讓大家來訪歐洲時,可以抱些「肺茶、心臟茶、膀胱茶」回家喝。(誤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9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